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君主应该削弱权贵势力,实现国家对生产者与士兵的直接控制,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联系所学可知,废分封行郡县,削弱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因为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发展以及闭关锁国政策,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考点: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消极作用,
点评: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的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既有较明显的继承性与共性,也有和时代特征相关的特殊性。② 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也始终矛盾交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博弈(皇权加强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削弱,反之就膨胀);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③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历朝封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④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前期的秦汉至隋唐时期,其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等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则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明显属于前者的是
A.汉武帝内朝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宋代文官体制
D.秦朝三公九卿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机构“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大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于皇权的加强。B、C两项属于后者,D项与两者均无关。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有两对基本矛盾: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区分开这两对基本矛盾。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9分)发展政治制度,既不能割断本国历史,也需要借鉴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姑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6分)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厦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就其行政效率来看,却是不成功的。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2)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史实说明宋朝初年政治制度改革的“成功”和“不成功”。(6分)
材料 三多年以来,对清末宪政的过程与结果总体评价不高:认为清末宪政是由清政府导演的一场政治骗局,并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代之以民主共和政府,于是更加认为清末宪政是清政府力图挽救危局的最后表演。但无法抹杀一个基本事实,清末宪政运动中出现的《钦定宪法大纲》、资政院与咨议局、责任内阁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生事物, 20世纪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清帝国在最后10年中奠立的.清末宪政运动可以看作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督抚、绅商积极参与的一场辐射全民的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
---摘编自张华《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
(3)概括材料中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的两种不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评价?(7分)
参考答案:
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1分)
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1分)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1分)
汉武帝以后,郡得以扩大,诸侯王的辖区和权力缩小。(2分)中央集权加强。(1分)
⑵成功:把兵权收归中央;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地方大部分赋税转交中央;成功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3分。以上四点回答出三点即可)分割和削弱宰相权力。(1分)
不成功:形成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入不敷出。(2分。“积贫积弱”可得1分。)
⑶观点一:是政治骗局,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2分)
观点二: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宪法和近代政治机构;影响了20世纪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是一场民主政治的启蒙。(3分)
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示例1:观点一关注宪政运动的结果,观点二关注宪政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示例2:材料一运用了革命史观,材料二运用近代化史观。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的分析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秦的时候,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6个郡,这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汉初,错误地总结秦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㈠,结果造成诸侯尾大不掉,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文帝至武帝时期,不断被采取措施,最后以“推恩令”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认识与分析。解答时要注意材料的提示“……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厦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就其行政效率来看,却是不成功的。”,再结合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后果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末新政的认识与评价。首先要读懂材料,归纳其中心含义,在集合首先回答。如材料“……认为清末宪政是由清政府导演的一场政治骗局……清末宪政运动可以看作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督抚、绅商积极参与的一场辐射全民的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揭示了两种观点。对于评价,只要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秦汉的地方行政制度;近代民主宪政·清末新政·认识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
①郡县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区别历史概念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①和③。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明清之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