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历史上,中国的西部、北部、西南部,曾经被认为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一部分。这一地区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的地理枢纽,主要原因是(?)
A.从空间特征上看,中国是一个陆权和海权兼具的大国
B.中国的这一广大地域,是几大文明交汇的地带
C.在全球范围内,或许再也找不到一个区域能够与这个地域相比
D.中国的这一广大地域,是欧亚交通要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一地区是指我国的“西部地区”。这一块与中亚、东南亚、南亚,甚至是北亚、欧洲都有联系,从历史角度来看,早在西汉时期这一区域就有了联系,而且最远到达了罗马,也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大秦”或者是“犁鞬”,西汉末佛教通过这一地区从“身毒”或“天竺”传来,再后来唐代时“玄奘西游”到达“天竺”,再后来在《明史》当中出现了诸如“弗朗机”等国,也有利玛窦到中国来等等,所以从历史角度看要选B。对于A,完全不符合问题题意;对于C,只是一个次要的原因;对于D,也是一个次要的原因。关于这个题要注意“主要”与“次要”的区别,要学会通过唯物辩证论的哲学观点来考虑。当举棋不定是一定要学会反反复复的分析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材料三?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哪些新观念。(1分)这些新观念有何特点。(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观 念生成的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断发易服。(1分)崇尚西化。(1分)
(2)辛亥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推动;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社会心理的认同;西方物质文明先进性的吸引;进步人士的提倡等。(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3)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分)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产品丰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每点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做题特别要注意审清题目,题目问的是生成的新观念,而不是问新现象。材料二前半段讲述断发易服新现象,表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开始文明开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新观念都是从西方学习而来的。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和“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等可以得出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概括能力。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票证的淡出,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变化,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也是生产力低下,社会供给不足的产物,生产力发展了,供给充足了,票证自然也就无用武之地。还要注意1993年这一时间,此前一年即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的法律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②《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③《环境保护法》 ④《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其中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成果,所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历史现象的是(?)
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确立
B.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近代西欧的发展历史可知,“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所说的就是,工业革命之前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欧产生了重商主义、文艺复兴等等。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确立和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是在战后才出现的。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考向预测,(1)高考可能会继续突出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命题考查;选择题为主,但不排除出现非选择题的可能性。(2)从命题角度看,有可能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引入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言论、著述、活动及历史人物评价的言论,重点考查对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认识;同时注重考查西方人文精神与政治民主化的影响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造成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D.民族工业无力与外商相抗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西方列强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在夹缝中求生存。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为了把中国变为其永久的殖民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