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 2.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准入的红利”、“ 3.世界分享了中国降低壁垒的红利”,这是一篇文章的三部分的标题。由此判断,这篇文章的总标题最可能是
A.《“开埠”170年,上海走向世界》
B.《“入联”40年,中国在长大》
C.《“改革开放”30年,世界跟着变》
D.《“入世”10年,世界得到了什么?》
2、判断题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 锑
| 锡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
|
1933
| 11290
| 11170
| 98.9
| 8492
| 9611
| 113.2
|
1934
| 13833
| 13450
| 97.2
| 8132
| 6442
| 79.2
|
1935
| 15185
| 14186
| 93.4
| 11009
| 9180
| 83.3
|
1936
| 14338
| 13168
| 91.8
| 12954
| 11260
| 86.9
|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产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3、判断题 (原创)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
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商口岸
4、判断题 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5、判断题 (2009,泰州)改良旗袍作为交织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习俗的服装,体现出中西合璧、古今混通的特点,深受人们关注。三十年代,阮玲玉、胡蝶等一批电影明星,以及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元素。如果中国政府决定以其申遗,你觉得下列哪种服装具有与改良旗袍类似的身世和文化特征,可以作为配伍项目一并申遗?

A.西装
B.中山装
C.连衣裙
D.长袍马褂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