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提出了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日本提出“日本要运用经济、这体现出
A.两极格局被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
B.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出现
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两极格局解体以苏联解体为标志,1991年,故A项排除;随着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集团组织的出现,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B项排除;当今世界的格局并未明朗,多极化趋势加强,故D项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
A.御史大夫 刺史
B.太尉 军机处
C.丞相 参知政事
D.郡县 行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
刺史制度:汉武帝时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设十三刺史,刺史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以后,成为定制,形成一套监察制度。东汉时,刺史成为常驻官员,后又掌军政大权,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监察官员演变为行政官员,监察区变为地方行政区),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失去监察官的作用。
郡县制: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唐朝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制度,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使其中央集权体制更加完善,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行省制:元朝地方行政则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军机处:把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削弱相权 。“军机处”,雍正时设立,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
A中御史大夫和刺史都有监察职责,C丞相和参知政事都有行政职权D郡县和行省都属于行政机关。B中太尉是掌管军事的官吏,而军机处则是权利中枢。所以选择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法国受到英国人入侵的危急时刻,圣女贞德挺身而出,号召人民英勇参战,赶走英国人。圣女贞德的壮举促进了法兰西民族意识的形成。英法之间这场战争是
A.十字军东征
B.玫瑰战争
C.百年战争
D.三十年战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贞德是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的民族英雄。A、B、D与贞德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该图是北京孔庙的“万世师表”匾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匾额的题写者有可能是秦始皇
B.体现题写者对孔子的尊崇
C.反映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尊重
D.对儒家文化传承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而且其在位期间进行焚书坑儒,所以不可能在孔庙写“万世师表”的匾额,其它几个说法是正确的。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伐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其直接目的是
A.维护其在华利益
B.破坏中国革命
C.支持蒋介石
D.屠杀中国军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是根本目的;B为正确答案:公开干涉破坏中国革命是其直接目的;C错:支持蒋介石发生在“三大惨案”以后;D不是目的而是表现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