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能力,考点是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指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体现的是禁止民间对外贸易。故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9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与政府管理
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5分)
(2)依据图1-图3和所学知识,说明各时期江南人口变化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7分)
备注:图1-图3每一幅图中,颜色越深表示人口密度越高。
人口与职业
材料三 开埠以后,上海城市进程使各种专门职业相应出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上海出现了一些凭藉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19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缫丝、轧花、纺织工业的兴起,上海产业工人FA.伍迅速壮大。1895年,在外商船厂的机器工人约5000人。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在国内长期保持着最为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人口的职业结构所反映的近代上海经济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7分)
参考答案:
⑴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2分)
措施: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3分)
⑵汉朝长江以南人口极其稀少。(1分)原因:北方是政治经济中心,江南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1分)
宋朝江南人口密度超过(或赶上)北方。(1分)原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1分)
明朝江南人口密度最高。(1分)原因:手工业、商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出现很多工商业市镇。(2分)
⑶近代商业、金融的出现;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近代工业的形成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上海在近代经济发展中居领先地位。(4分)
原因:从事工商业的历史传统;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科技成果传入;洋务运动的重镇。(3分。以上四点回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掌握。材料“……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可知其目的是“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结合材料“……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归纳其措施。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变化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分析历史人口分布示意图,根据图示,总结人口的分布特点。从图的内容可知,汉朝以前,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人口稀少;宋代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明朝时,南方人口密度进一步扩大。结合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及中心的变化回答原因。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发展变化。回答时注意问题的具体内容要求“上海经济的变化”的表现极其原因。联系材料“……上海出现了一些凭藉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上海产业工人FA.伍迅速壮大。……”回答第一小问;结合上海在鸦片战争的地位、西方的的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归纳总结原因。
考点:中国古代的改革·商鞅变法·背景、内容;中国古代的经济·人口的变化·南北人口的变化;中国近代的经济·上海的社会经济·状况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
A.官营手工业的出现
B.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C.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D.洋务企业的兴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郡自古以来就是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先秦的城郡是侯国的都城,是独立的地方政治中心;秦以降,城郡改为地方政府的治所,是全国性行政系统的网点,或是重兵驻守的战略要地。……
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无险可守”正显示此特点,苏州四通八达,任何交通工具皆可以长驱直入。此一特色在隋炀帝修凿京杭大运河以后,变得格外突出。苏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随运河交通而起飞。……苏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4分)
材料二 1932年,安庆发布皖省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建设规划《安徽省会建设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分区及功能、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其中的供水供电、通讯及医疗体系的规划,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未曾有过,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
——沈葵《科技在近代安徽城镇变迁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4分)
材料三 日本工业化首先从政客和商人集中的大中城市出发,最后再逐步向外辐射到其周围地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别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核心的东京、大阪、名古屋大都市圈。尽管日本的大城市圈在其城市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小都市的功能也不能忽视。这些小都市都是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综合经济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
——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材料四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迅速膨胀,人口向东京等大城市集中,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出现环境恶劣、人口过密、交通拥挤、效率降低等“城市病”。为解决这些矛盾,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面积为13138平方公里,占日本总面积的3.5%,共有3188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除原有的中央区、千代田区作为“都心”外,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与京都、名古屋及东京老市中心不同,新都心打破日本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风格,克服“城市病”的影响,引进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和规划手法,初步展现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百度文库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6分)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18分)
(1)原因: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4分)
(2)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城镇功能的扩展。(4分)
(3)因素:①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
②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
③;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6分)
启示:政府充分发挥有效职能;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4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推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就是要从材料一去提炼答案, 可以在材料中围绕着军事要地、政治中心,交通便利,工商业的发展四个角度展开适当的论述。例如,苏州能够兴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便利,就可以总结出交通是否便利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再例如,州很早就有发达的手工业。明清时期,棉纺织业也在这一地区兴起,号称衣被天下。明中叶时,苏州东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就可以总结出工商业的发展也会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发展。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新特征就是要从材料二中去提炼答案,可以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和城镇功能的增多两个角度去概括答案,例如,市政道路交通、供水与排水、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医疗机构分布等方面就属于“近代服务业的初步建立”。再例如,即便是城市分区及功能,也与古代城市规划截然不同就属于城镇功能的增多。
(3)材料中的“加上工业化的影响”可以提炼出答案“①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推动”;...... 东京将企业和居民向周围区域迁移扩散,形成了“首都都市圈”,……可以提炼出答案: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小城市与大城市互补联动。...... “东京”又陆续规划建设了新宿、池袋、涩谷等7个“副都心”...... 可以提炼出答案: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然,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对中国新型城市化带来很多的启示。例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有效职能。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日本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