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图为美国与四国(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它表明(?)

A.美、欧、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B.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
D.“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根据题干信息,1948年时,四国总和与美国差距较大,说明四国总体经济比美国较差;1970年时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出现“滞涨”,四国与美国差距逐渐缩小,体现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A项在图中没有细化,不能得出;图中信息属于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时期不代表整体因此C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司汤达说:“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发明是“无中生有”,发现则是从不知到知,认识对象客观上早已存在。历史研究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无中生有。司汤达强调的是历史学家要实事求是,历史研究不能脱离历史材料,按照主观意志随意去发明、创造、捏造。基于历史发现,历史学家可以有自己的不同观点、见解,故B错误。题干涉及的是历史学家的第一条件,而C项强调的则是历史素材,与题干不符。历史研究可以借助假设推论,这是研究历史的方法之一,不过史料需要辨真伪,因此D错误。故选A项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是欧洲甚至是世界霸主,但二战后实力下降,英国大力鼓动欧洲联合,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加入欧共体,材料中“with”和 “of”的区别反映了英国对大国地位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科技成果中,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是(?)
①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
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④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③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④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这些都能促进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中国在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滞后的原因。
(1)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处于滞后状态的原因: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大量丧失。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国内市场狭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技术基础薄弱。落后的经济不能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滞后的原因:二战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政策。学习苏联并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修改了“八大”的正确论断,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六七十年代,“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十年动乱,科技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对外关系片面强调“自力更生”,也是使科学技术滞后的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古代首创年号纪年的帝王是
A.黄帝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武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有的,《资治通鉴.汉纪.武帝注》:“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于此。”汉武帝即位时,将那一 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在此之前,皇帝都没有年号。自汉武帝后,历代帝王即位都有自己的年号。新君借位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如汉武帝就改了十一个年号。古代帝王的年号大都有一定的意义,如汉武帝的一个年号“元封”,其意是始封泰山。自明以后,尤其是清,每个皇帝中途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大都以年号来称皇帝,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