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
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分)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以概括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由“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以概括出郡级官员分工负责;由“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它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可以概括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由“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可以分析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可以分析出汉初地方有封国也有郡县,所以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第二问从“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和“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两个角度进行概括说明即可。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可以概括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由“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以概括出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拥有行政权但受到中央的节制和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两个角度来回答即可。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结合第三小题我们可以分析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另外结合所学郡县制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而郡国并行制度则导致国家分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的认识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国并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行省制。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以来,“官既众,事益繁,增将吏之衙参,添簿书之拥滞。”“官有其名而不除(差遣)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
从元丰三年(1080年)六月开始,宋神宗下令于中书设立“详定官制局”,仿照《唐六典》,制定新的职官制度:“几百司庶务皆以类别,所分之职,所总之务,……有革有因,有损有益,有举诸此而施诸彼,有舍诸彼而受诸此,……自.事以上,本末次第,各区处而科条之。”同年八月,宋神宗发布改革官制的诏令。九月,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即“寄禄新格”)。元丰五年二月,颁布新的官制条例(“三省六曹条例”)。
材料二 清代学者钱大昕评论说:“元丰以前所云尚书、侍郎、给事、谏议,诸卿、监、郎中、员外郎之属皆有其名而不任其职,谓之寄禄官,以为迁叙之阶而已。”“寄禄新格”将旧的文武散阶增减编定为二十四阶。自元丰三年九月推行之日起,寄禄官不再以尚书、侍郎、卿、监等职事官为名,而“以阶易官”,同时取消旧的文武散阶,于是统一了职官的品与阶。如阶开府仪同三司,为从一品;阶特进,即为正二品。此外,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这就为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概括元丰改制的背景和内容。(10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丰改制的积极影响。(5分)
参考答案:(1)背景: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耗竭财力。(5分)
内容:“元丰改制”对中枢机构进行了调整,恢复了三省的实际地位和实际职权;定新官品,定寄禄新格(升迁、俸禄均按新格办理);官称与职守合一。(每点2分,三点5分)
(2)使原来繁琐而复杂的品阶制度趋于简化和较为合理,清除了一批冗官滥吏;废除了一大批各色各样的使职差遣官,精简机构;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每点2分,三点5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官既众,事益繁,增将吏之衙参,添簿书之拥滞”“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中概括归纳元丰改制的背景。从材料“几百司庶务皆以类别,所分之职,所总之务”“批准实行新的寄禄官阶(即“寄禄新格”)”“统一了职官的品与阶”概括元丰改制的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这就为后来职事官的正名举职创造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丰改制的积极影响:清除了一批冗官滥吏;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元丰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二所表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分)图示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2分)
(2)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材料二、三分别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与相权矛盾演变的趋势。(2分)
参考答案:
(1)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2分)。秦朝,元朝(2分)。
(2)变化: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分)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分)。(表述时应当注意史论结合。)
(3)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丞相最终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及史料获取信息并运用知识解题的综合能力。第(1)题第一问结合示意图可知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有九卿,可知是三公九卿制;由图二可知皇帝下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可知是三省六部制。第(1)题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根据图三可知是行省制,结合所学是元朝首创的。
第(2)题从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皇权空前加强;从材料四的“雍正年间,……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可知雍正年间,未解决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结合所学知识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主要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所以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达到顶峰。
第(3)题需要综合所有材料得出结论。材料材料一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分散相权来加强君权,材料二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君权空前强化,材料三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可得到答案: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丞相最终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演变趋势。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