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
D.迁都洛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 A C D三项是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举措,而B项有利于抑制官员的腐败和对底层民众的盘剥,但与促进民族融合无关,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②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约他出兵决战。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
?
(2)依据材料三,文献反映了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对以后他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
?
参考答案:(1)由于宗主督护制和,阶级矛盾尖锐,由于鲜卑族实行压迫和歧视的不平等民族政策,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不断。
(2)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商鞅变法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活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而“四书五经”属于儒家经典。故排除②④,①③是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选C。
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有: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1: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能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周本纪》
材料2:管子明仲字夷吾,辅相齐桓成霸主。仓廪实兮知礼节,衣食足兮知荣辱。
——《咏管仲》
材料3:商君卫鞅公孙鞅,任法一刑有主张:褒将军功戒私斗,抑制商旅重农业,废井田推行郡县,以刑去刑战去战,商鞅变法秦国强。
——《咏管仲》
(1)材料1中,周初封侯时“尚父为首封”的 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尚父”的后代齐桓公能在事实上代周天子号令天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分别是什么?(4分)到了战国初期,“尚父”后代所执掌的政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3)商鞅认为只要紧紧抓住“农”与“战”便可实现富强。结合材料3说明商鞅如何围绕“农”与“战”进行变法的?(2分)
(4)历史上周、齐、秦的崛起,对我们有什么重要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在尚父的辅助下,周强盛灭商
(2)客观:周王室衰微?主观:任用管仲为相改革,使齐国强大?
变化:田氏代齐
(3)农: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或(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制)
战: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4)重视人才(有理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题意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成效,人民遵纪守法表明商鞅之法深入民心。BD与史实不符,C是导致商鞅出逃的原因。故选择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