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六艺顺序变化并未说明教育对象,故A项错误;西周儒家思想还未形成,故B项错误;礼的使用对象主要为贵族,故C项错误;西周教育以礼为首,而礼的背后是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主要依据为宗法制,礼制是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宗法制形成的等级,故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理解能力。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选B。AC项说的是朱熹;D项说的是李贽,因此ACD三项均与之不符。
考点: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采用直选法。汉初使用黄老之学,是汉朝统治者吸取秦朝明亡的教训的表现。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统治者运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以巩固统治。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汉朝经济实力加强,同时汉朝在政治上面临王国问题;经济上面临币制混乱,商贾势力逐渐强大;军事上匈奴的侵扰,等等。黄老之学倡导的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汉朝统治者的需要,故题干中体现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安徽无为县始建制于隋朝,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该县名称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道家思想。依据所学可知,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故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这与材料“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相吻合。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宝库·孔子与老子·老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通过“苛政猛于虎”传达的是一种反对残酷的剥削、残酷的暴政。而提倡以德服人,通过“仁”的思想来教化世人,使人民臣服于君王,以此来维护统治秩序,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近代中国的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