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 91exam.org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说明了建国后民族资本家愿意接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的特征不符。
点评: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而新中国的建立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东和平之路存在着极为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①恐怖和暴力?
②各国领导人加强协商与谈判 ?
③放弃极端民族主义,各国人民相互谅解和信任?
④联合国发挥调节作用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在三权之外另增监察、考试二权。……至于考试权,孙中山先生认为,“考试之制行,无论平民贵族,一经考试合格,即可做官,备位卿相,亦不为僭。此制最为平允,为泰西(西方国家)各国所无。”
材料二?政权属于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罢免、创制、复议四权,并且不必通过代表即可逐步行使这些权力。治权,即“能”交由人民自己选举的政府去掌握。孙中山先生还以车主和车夫的相互关系为例,来阐明权、能分开的关系:人民是车主,有权而无能,政府是车夫,无权而有能,有权的主人便应该靠有能的专门家代他驾驶汽车。
—— 材料均摘自徐子法《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及其借鉴价值》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另增监察、考试二权的目的是什么?(6分)
(2)概括材料二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9分)
参考答案:
(1)增加监察权以防止专权与腐败,从而保证民主制度的真正实现。(3分)增加考试权,为德才兼备者提供公平公正的参政机会,保证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力。(3分)
(2)政权属于人民;(3分)政府由民选产生;(3分)政府仅具有执行权。(3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信息“考试之制行,无论平民贵族,一经考试合格,即可做官,备位卿相,亦不为僭。此制最为平允”说明孙中山认为考试是实现平民政治、平等政治的美意良制;至于监察则有监督权力,规范政治的职能。
(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政权属于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罢免、创制、复议四权”“治权,即“能”交由人民自己选举的政府去掌握”,再进行概括。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我国古代著名的南宋思想家陆九渊
A.属于心学的开创者
B.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C.认为人人都有良知
D.认为人是天地的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
“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但又不是教材的原文,需要知识的拓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是仁。D正确。A是二程的观点;B是孟子的观点;C是孔子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