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比较1872年-1894年和1895年-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从中获得的有效信息是
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资本单位:10万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关于重工业的数字,也没有企业所在地的信息,所以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掉含④的选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洋务派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矛盾无关
A.民族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矛盾
B.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力派和顽固派。此时,中国社会矛盾包括中外民族矛盾、国内阶级矛盾、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洋务派的出现之后,故A项民族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矛盾与本题无关,应排除B、C、D三项,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①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
②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
③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
④ 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后,作为科举考试的佼佼者,他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从封建的营垒中走了出来,投身于近代实业。希望通过兴办实业来挽救走向衰落的清朝统治。因此①②是正确的选择。故选A。③项错误,张骞的做法并非为了批判科举制;④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张骞对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认识。
考点:实业救国
点评: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实业家们通过兴办实业报效国家,挽救民族危亡。但是在中国的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下,兴办现代实业受到重重地阻力。本题即体现了实业家以国家民生为己任,为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奋斗的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中日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主要差异在于
A.器物层面
B.制度层面
C.文化层面
D.实践层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内涵说明日本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主要关注政治制度,而中国洋务运动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制造;日本学习的是西方政教之本,而中国则舍本逐末,由此不难看出两者的主要差异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是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图是1949年国统区的人们携带着大捆大捆的金圆券去购买日用品的照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统区经济发达,人们收入丰厚
B.国统区社会治安良好
C.国统区市场繁荣,商品丰富
D.国统区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1949年国统区通货膨涨的历史现象,D项正确;A项“经济发达,人们收入丰厚”与史实不符;B项“社会治安良好”说法错误;C项“市场繁荣,商品丰富”说法与史实不符。选D。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日益萎缩
点评:本题反映的是国统区大量印刷纸币,导致通货膨涨,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因此,就出现了1949年国统区的人们携带着大捆大捆的金圆券去购买日用品的现象。实际上本题是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后期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压榨等因素,民族资本主义是日益萎缩。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