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B.缺乏改革基础
C.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过高地估计了形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即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选A,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苏联改革的史实, C D两项是其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情况。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有(?)
?
| 1958
| 1963
| 1968
| 1973
| 1978
| 1983
|
苏联
| 8%
| -2%
| 6.5%
| 8%
| 2%
| -3%
|
世界
| 3%
| 4%
| 5.8%
| 5%
| 4%
| 3%
|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④项中的表述有误,导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有关,而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 ?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 ?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年前,全国粮 ?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1/3是新垦地提供的。但到 20世纪60年代末,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并且许多地方变成寸草不生的荒漠。对上述材料看法正确的有
①赫鲁晓夫的改革采用了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办法?
②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科学的态度,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③赫鲁晓夫的改革认识到了苏联农业改革的根源?
④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都曾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但执政后期又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个人专权,根源在于?
[? ]
A.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
B.两人政治声望和威信不断提高
C.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D.两人都有较强的权力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着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都选自《梭伦的诗歌》?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路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势力…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向西方学习的特点。(3分)
(3)请你根据相关知识和材料三的漫画观点,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4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对不同国家不同改革的综合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特点:革命性;中庸式(或折中主义);法律面前一视同仁。(3分)
(2)特点:涉及的领域广;有选择、有侧重地向不同国家学习;没有完全西化。(3分)
(3)苏联没有彻底抛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导致了国家的混乱。(4分)
(4)启示:各国的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不同国家的改革经验可以相互借鉴,但切不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评分标准:第一问,特点每小点给1分共3分;第二问三个点每点1分满分3分;第三问,回答出一点给2分,;第四问,任答两点给4分,此题学生言之有理可以给分,不必拘泥答案的措词,此题满分1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