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0分)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
材料二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材料三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l,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 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6分)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6分)
参考答案:(1)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根源:君主专制制度。 (4分)
(2)含义: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变革(或从君主专制发展为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或社会生活日益平等化、文明化)。(4分)
(3)变化:①由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②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③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向城乡平等。(6分)
(4)政治:文革结束,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文化教育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6分,)
本题解析:(1)“现象”较易归纳,材料突出了君权对官员命运的决定作用,这种现象根源于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萧从姓盐商的言论不难理解出,中国自古以来未有民主制度,民国后,民主观念和制度第一次确立。第(3)问中关注1979年后的三个变化,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代表名额中农村人数的增加,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逐步发展。(4)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民主制度发展的背景或者说原因。可以从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多元以及教育的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古今中国民主制的发展
点评:我国自秦代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两千多年相沿不衰。中国古代从未建立过民主制,近代民主观念更无从谈起。在辛亥革命后,创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观念逐渐的深入人心。随着新中国建设的不断地深入发展,教育、国民素质的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民主观念和制度建设不断的加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表格是某学生在一项主题研究学习活动中搜集整理出来的材料。据此表格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A.雅典政治文明的内容和形成过程
B.雅典政治文明形成的历史条件
C.雅典政治文明的实质和特点
D.雅典政治文明的意义和局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创立陶片放逐法,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统治时期,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顶峰。他的研究主题应该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和形成过程。B、C、D都无法在表格中体现,故选A。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点评: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 验。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形成可以追溯到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解题思路点拨: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此正确答案为A。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弄清标志性事件,还应清楚标志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要重点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4、简答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明朝法律,内容为严惩官员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举也要考试《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率精壮拿赴京来。
——《大诰》
材料三 (明)太祖严于吏治,凡守令(大守、县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他颁布了《大明律》,加强了对主守官吏凭借职权侵吞国家各项钱粮之类贪污犯罪的惩罚。┅┅同时规定:“凡监临官吏挟势求索借贷所部内财物者,并计赃准不枉法论,强取者准枉法论,财物给主”。┅┅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的贪污行为,明律规定“并赃论罪”,并于犯官右小臂刺“盗官钱(粮)”字样,耻辱终身,赃四十贯处斩。┅┅为了对贪官形成更大的威慑力量,明太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
——《明清帝王与反腐败斗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4分)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3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分析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5分)
参考答案:(1)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把法律知识列入教育和科举的内容;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将贪官严惩示众。(4分) 高度重视;惩治严厉;利用民众。(2分)
(2)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后来,但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2分)
原因: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措施主要从材料概括即可,例如,“各级学校讲授明朝法律、科举考试也要考明朝法律、允许民众赴京上告、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等等基本上在材料中即可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例如,非常严厉的惩治贪官(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异常严厉的惩治贪官的皇帝)、发动群众利用群众来惩治贪官等等。
(2)“明代惩治贪官的结果”主要从材料四进行概括,要分明朝初期和明朝后期两个阶段来概括,主要突出明朝初期成效非常的明显,但明朝后期越治贪官贪官越腐败,即吏治腐败日趋严重,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当然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高度进行回答,主要突出“在封建制度下越反越腐,这是制度的问题造成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和主要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吏治腐败的根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