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人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人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人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最适合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
[? ]
A.汽车
B.火车
C.轮船
D.飞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最先出现在交通运输业,其主要原因是
[? ]
A、当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最为落后
B、太平天国阻碍了清政府的河运
C、中国传统的航运因列强侵略而衰落,兴建新的海运,有利可图
D、清政府试图夺回贸易主权,以求制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诗人牡牧的两句诗,从中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下图,回答:这是哪时期出现的什么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下图,回答: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茨的三轮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三题回答:这两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变革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人力、畜力。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火车。铁路交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新,新通讯工具的发明。
(4)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第一次,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第二次,东西方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第二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