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遏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取信于民,在公布法令前,商鞅派人在成阳城(当时秦都城,今陕西西安北)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并发出告示,谁要是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金。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但是大家都不相信。过了中午,木杆仍然立在那里。商鞅便改为“赏五十金”。终于,有人扛起木杆,径直走到了北门,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秦国,大家都知道商鞅执法山说一不二。
?请回答:
(1)请你根据材料概括出一个历史典故。这一历史典故说明了商鞅变法的什么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是谁支持了商鞅变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评价商鞅变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典故:南门徙木或徙木立信。理念:商鞅坚持变法的信心、决心,向人民表示诚信。
(2)背景:①生产力的发展使铁农具和牛耕广泛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②新兴封建地主阶级队伍形成,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③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秦国统治者适应变法潮流。支持者:秦孝公。原因:加强秦国的封建统治,使秦国逐渐强盛起来,以实现争霸天下、完成统一的大业。
(3)内容: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④“燔诗书而明法令”。⑤统一度量衡。⑥废分封,行县制。⑦“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
(4)评价:商鞅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但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的影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商鞅最终在秦国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其政治抱负,对其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
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钮,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日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泰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们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2)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