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09年海南历史)(8分)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3分)
参考答案:
(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5分)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当今中国青少年喜欢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就连含高脂肪、高糖分的美式快餐,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也“所向披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迅速
B.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
D.各种文化传播工具的丰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日本的书通画册,美国的米老鼠、唐老鸭及美式快餐在中国流行,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据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二季度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继续领跑“金砖四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 ?②中国已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③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显著 ?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内容不难判断出②④两项说法错误,中国目前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因素;中国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这也表明中国正在日益崛起,所以①③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东亚、东南亚经济都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以联邦德国和新加坡为例,分析导致这两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概括韩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指出西欧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世界历史的演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1)共同原因:依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正确发挥政府调节经济的职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大量利用外资
(2)发展特征: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造船业、汽车工业、电子制造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大资本家和掌权军人结合。
(3)加强西欧国家间的联合,成立了欧洲共同体进而发展为欧洲政治、经济等的联盟;冲击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以外的重要国际力量,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本题解析:此题有三个问题要回答:共同原因、主要特征、重大影响。回答共同原因,先弄清楚联邦德国和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原因,然后概括出相同原因。回答主要特征,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情况进行分析。回答重大影响,既要从西欧的角度进行考虑,又要从对美国以及整个世界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古至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民生问题真正受到了关注,共同富裕被毛泽东视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他的方法不都是对头,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邓小平语)……如果寄希望通过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其结果必然导致共同贫穷。……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理解包含着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方面。
——肖冬梅、陈湘舸文章(《探索》2009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分)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主张?(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2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4分)。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实现?(2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与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有何异同(6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的?(4分)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思想主张:体现仁和礼的思想(或者等级观念)(2分)。
(2)认识: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2分)。
办法:通过政府行为来解决问题;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社会福利调节社会财富的再分配(4分)(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两点即可)
没有实现。(2分)因为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不能走向富强,所以民生问题就不可能解决)。(2分)
(3) 目标上都追求共同富裕(2分)。方式上毛泽东搞平均分配,一刀切(2分);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渐进地达到共同富裕(2分)。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2分);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2分)
本题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一,可以直接概况出孔子的救济观点,从孔子主张社会救济应由统治者来实施说明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对民众实行“仁爱”,同时他又不主张个人救济,说明他认为个人不能僭越自身身份,个人作为应符合礼制;(2)从材料二中的文字内容可以概括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和解决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张在当时的中国无法实现,具体原因可以从中国的内外环境和理论本身的缺陷来回答;(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二人都认识到了同富裕对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但二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和措施上有很大不同。结合邓小平对民生问题的理解思考新时期中国人民是如何把这一指导思想付诸实施的。
点评:材料以古今如何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进步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任何一个方面进行纵向的梳理和归纳均可看出社会进步的痕迹。对于此种类型问题的考查,还可以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创造等方面进行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