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王实甫的代表作是
A.《牡丹亭》
B.《西厢记》
C.《汉宫秋》
D.《梧桐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韩琦曾这样评价王安石改革中的一项新法:“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该新法是
[? ]
A.市易法
B.青苗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全面的是( )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的能力。A、B认识不全面,C认识不正确,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