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的20多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1973年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高达1000亿。为了稳定美元,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2008年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3分)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该体系的出现反映了什么经济趋势?(1分)可见战后世界经济朝怎样的方向发展?(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的局面。(1分)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材料四中特里谢主张“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这一主张能实现吗?(1分)为什么?(3分)
2、判断题 1979—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优二号”的广泛种植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经济特区的创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判断题 右图所示铜官印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发现,印文为“襄哈儿卫指挥使司印”九字。由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_____。

A.元朝时在澎湖巡检设立卫所,管辖琉球
B.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C.明朝在库页岛设立卫所,归奴儿干都司统辖
D.明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置贵州卫指挥司
4、判断题 学术界对黄河在汉代以前是否改道有不同认识。甲学者根据《汉书》认为汉以前仅有一次改道;乙学者指出《史记》中不见改道记载,故《汉书》不足凭信;丙学者以河北平原地貌变化和先秦文献载有黄河下游两条河道为据,提出黄河在汉以前曾不止一次改道。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记》比《汉书》早出,乙学者立论可靠
B.《汉书》后出,收录新材料,甲学者认识准确
C.丙学者立足文献和地理考辨,所论相对合理
D.三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认识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5、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掠夺
D.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