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的一位美国总统表示:“如果我有生之年有什么事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请问驱使他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 )
A.对中国博大文化的敬仰
B.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C.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美国民众的呼声
2、判断题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有些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3、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3分)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3分)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0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4、判断题 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是
A.重新划分德国东部和西部的边界
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D.承认德国和奥匈帝国合并
5、判断题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