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改革是否成功的因素,A项内容错误,秦孝公在商鞅之前就已经死了。B项也是错误项。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故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北魏孝文帝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俸禄制
C.颁布均田制
D.同婚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4分)
(2)材料二、三分别对商鞅变法的如何评价?(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应如何评价商鞅变法?(2分)
参考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品粮,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推行郡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2)材料二从商鞅的个人性格缺陷出发对商鞅变法予以否定。材料三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认为是秦国强大的重要原因。
(3)积极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局限: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商鞅变法本题涉及主要是依据材料来回答,正确解读材料是关键,尤其是对材料二的阅读,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庆历新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可以看出这是说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了财政收入。故选B。A项时期在土地政策上推行的是废井田,开阡陌;C项并未实行土地方面的改革;D项错误,庆历新政主要是在改革吏治方面。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 什伍连坐法?④ 焚烧诗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