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体系形成并日臻成熟的主要原因有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代农业生产体系指的是在生产工具和技术等领域已经取得比较系统的配套的体系。原因主要是由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水利工程的相继兴建。这些都有力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故选A。④是生产体系形成的结果。
考点:古代农业生产
点评:古代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点主要有:1、生产工具的进步,商周时期主要是石器,但是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战国的到普遍的应用;此外,犁耕技术也不断的进步;2、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如漕渠、白渠、都江堰等。3、技术的不断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的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28分)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铁路建设各不相同。1875年德国铁路里程是27960公里,1890午美国铁路里程是26900公里,同年的英国是32000公里,1894年中国铁路里程却只有483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外铁路建设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10分)
材抖二
年份 | 1894 | 1911 | 1927 | 1937 | 1945 | 1978 | 2006 |
中国铁路里程(千米) | 483 | 9800 | 11900 | 15500 | 24000 | 48600 | 770838 |
参考答案:
(1)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控制。(任答三点,6分)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制度先进。(任答两点,4分)
(2)信息:近代铁路的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高速发展。(任答两点,4分)
(3)变迁:①方式:由水陆运输发展到水陆空运输;②动力:由畜力、水力和人力发展到机械力、电力;
③工具:由马驮、木船发展到火车、轮船、飞机;范围:从国内扩大到国际。(任答三点,6分)
原因:政府的重视;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思想观念的变化。(任答三点,6分)
(4)认识:交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交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言之有理即可,2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此问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近代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性原因:A.中国:①社会制度和经济相对落后;②观念相对保守;③科技落后;④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控制等。B.西方:①工业革命的推动;②经济比较发达;③政治制度比较先进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图表信息的能力。此问比较容易。此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置,所组织的答案与题干表格信息相关,又依据即可酌情给分。按照表格内时间的先后,可以这样来组织答案:A.在总体上,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持续发展;B.近代铁路的发展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速度较慢;C.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一定的发展;D.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高速发展,成就辉煌等。
(3)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考查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迁。第一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①交通工具的方式上:由水陆运输发展到水陆空运输;②交通工具的动力上:由畜力、水力和人力发展到机械力、电力;③交通工具种类上:由马驮、木船发展到火车、轮船、飞机;④交通承载范围上:从国内扩大到国际等。关于第二小问比较简单,只要符合史实,表述客观,言之有据有理即可。可以从政府层面、经济的发展、科技、思想观念等方面展开解读。
(4)根据题干要求,本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此问比较简单。可以得出如下认识:A.交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B.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交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反之亦然。
考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近现代交通·铁路建设;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近现代交通·交通工具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与唐朝以前相比,宋朝以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以明清时期的商帮为原型。请问明清时期的著名商帮有哪些?(2分)
(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清政府采取了哪些“不顾时势”的政策?(2分)这一政策造成的消极影响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
(1)重农抑商(1分);维护封建统治(1分)
(2)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开设(1分) 突破了日中为市的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1分)
(3)晋商(1分) 徽商(1分)
(4)重农抑商(1分) 闭关锁国(1分)阻碍了明清之际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2分)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封建统治者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2)考查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唐代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宋代以后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4)考查清代的经济政策。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马克思所说“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指的是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市的出现意味着
A.早市、夜市已在城市中普遍出现
B.统治者重视城市的布局规划
C.商品交易受到较严格的时空限制
D.百姓开始有了文化娱乐生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