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设御史大夫职责是监察中央百官,辅佐丞相处理政事;清代的军机处并非分割相权,在明代相相权即被废除。因此①④错误。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参知政事都是为了分割相权的。因此②③正确。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元政府设置的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其主要原因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行省一般不以自然屏障为边界,如将汉中地区划入陕西,将徐州划归江淮,人为割裂自然经济区”的信息明显是分割地方割据势力的天然屏障,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本题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元朝行省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选自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2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
材料3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4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汉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1792年)特旨裁之。——历史教学参考书
请回答:
(1)从秦到元,宰相有何权力?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8分)
(2)宰相制度废除后真的如明太祖所说那样“稳当”吗?若不是,明朝后来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宰相制度废除的利弊。(6分)
(3)分析张居正为何“不能逃众议”的原因。(4分)
(4)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有何区别?这对加强皇权起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1)从秦到元,宰相有何权力?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8分)
宰相权力:总领最高行政权和参谋最高决策权;(4分)
积极作用:辅助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4分)
(2)宰相制度废除后真的如明太祖所说那样“稳当”吗?若不是,明朝后来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宰相制度废除的利弊。(6分)
不。太监乱政。(2分)
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弊:①皇帝负担加重,政务繁多,力不从心;②决策失误增加;③皇权旁落,太监乱政。(4分)
(3)分析张居正为何“不能逃众议”的原因。(4分)
原因:一是他的权力来自皇太后,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二是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的不满。(4分)
(4)军机处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有何区别?这对加强皇权起了什么作用?(4分)
区别: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策权。作用: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制、九品中正制到 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察举、科举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魏晋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在隋唐以后形成的是科举制,所以依次将题目补充完整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
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3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5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8)
参考答案:(1)方式:世袭。原因:守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3)不同: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4)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方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文学的主要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