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所讲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而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选A项。B项错误,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不是以人为中心;C项错误,知行合一不是二者的观点,朱熹强调该观点;D项是迷惑项。
考点:智者学派
点评:智者学派是古希腊时期的重要的哲学派别,研究的是人和社会,强调人的决定作用,但是其学派否定真理、美德等客观标准,对个人极端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60;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概述三位思想家对待儒学的态度和产生的影响?(7分)
(2)依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概括两位思想家理论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两种理论在内容主张、阶级属性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1)三位思想家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①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②南宋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塑造了民族精神,同时也有力维护了专制统治;③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起到思想启蒙作用。(7分)
(2)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地主张实行民主政治。(4分)不同之处:内容主张:前者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后者则提出了新社会蓝图;阶级属性: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市民阶层);法国的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中三位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可以从材料中进行分析,“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从材料“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主张;从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看出黄宗羲的主张。(2)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张和卢梭的思想主张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色彩;但是其二者的主张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卢梭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案;黄宗羲则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并未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来。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启蒙思想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知识。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试的重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和基本内容。强调仁政、德治,反对统治者实行暴政。春秋时期创立,战国时期发展,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王守仁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他提出的修养关键是
A.“齐物我”
B.“致良知”
C.“正君心”
D.“存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