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句名言表明( )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①要实现社会价值必须先实现自我价值
④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分析爱因斯坦的名言,这句话把人本身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出来,据此判断,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人献身社会说明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而①③说法都太绝对,答案为D。
考点: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论,懂得把具体事件放到具体背景中分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浩瀚长河中,诞生了许多科学成就,才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表明( )
①任何科学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发现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
③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④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以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为例,说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过程和规律,从相对论和牛顿力学的继承关系,可得出①②都对,牛顿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但爱因斯坦打破了牛顿力学的经典结论,并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可说明④正确,而量子理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排除③,答案为B。
考点: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由历史史实发展过程得出理论认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综合性较强。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李四光留学归来后,被清政府赐予“工科进士”,是由于他( )
A.留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
B.留学期间获得了自然科学学士学位
C.学习的是工程技术题库
D.在“游学毕业生考试”中成绩优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李四光和清政府科举考试之间的关系,作为清政府的国家选拔人才考试,科举制制度之下,考生必须通过政府组织的一定形式的考试,才能赐予“进士”这样的称号,这和李四光在留学期间的学习成绩优异与否没有关系,所以答案为D。
考点: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把李四光的学习成绩和清政府的科举考试相联系,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李时珍在太医院担任院判不到一年便托病辞职回乡,主要是由于他( )
A.打算编纂《本草纲目》
B.淡泊功名
C.打算闭门读书,潜心研究
D.心系民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练习课本知识,李时珍因为医术精湛,李时珍被住在武昌的皇族楚王聘用。后又被推荐到京师的太医院,担任太医院院判,这使他有机会阅览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医药典籍,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由于淡泊功名,在太医院任职大约一年,他便托病辞职,回到家乡。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明朝人赞美《本草纲目》说:”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现在人对这部著作评价正确的应该是( )
A.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B.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D.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的是《黄帝内经》;B.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说法错误,第一部应是《黄帝内经》;D.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说法错误,第一部应是《神农本草经》C.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点评:分析评价型选择题.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观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回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的不是凭借历史知识,而是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结合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