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如图,下列四幅图是反映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关图片,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愿望?
③马英九的胜选表明两岸统一指日可待?
④国际反华势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巨大障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海峡两岸关系。马英九当选台湾领导人只能表明国共实现第三次合作有了可能,但不能表明两岸统一就指日可待,故可用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下是三种史著的目录,按顺序与之对应的作者是

A.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
B.司马光、司马迁、梁启超
C.刘知幾、司马迁、梁启超
D.司马迁、章学诚、梁启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图片材料可知,三种史学著作分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故选A。
【考点定位】史学常识与方法?史学常识?中国古代到近代的主要史学著作及体例。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本世纪(20世纪)初的相对论、2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理论、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等为一系列新兴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的含义是什么?试从技术、生产和科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概括。
(2)综观上述三则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你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
参考答案:(1)市场的扩大、技术的提高引起了工业革命;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新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2)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根本动力。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科学的发展。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本题解析:三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生产、技术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结合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可以看出,生产的发展或社会的需要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密尔(1806年—1873年)认为,代议制民主中,民主的一面有其正面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依靠自己保护自己的权利,提高个人的尊严、独立性、自觉意识与公共精神。但是,代议制民主只应该体现于选民对其代表的选举和代表对政府的监督上面,至于政府的实际运作则应该交给那些专门知识的政治精英进行.密尔思想中的精英主义倾向是非常强的。
——摘编自《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根据代议制理论,定期参加议会选举是人民参与国家决策的一种理想形式,经人民定期选举产生的议会或总统;原则上是全体人民的代表,他们的决策权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但这种理论遇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挑战,……选民通过选举只能确定决策者,而并非参加实际的决策过程。
——摘编自《欧美学界对公民投票制度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密尔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代议制民主”中的“民主”。(9分)
参考答案:(1)培养公民意识;保障公民权(或选民享有选举权、监督权);实行精英政治。(6分)
(2)践行了启蒙思想理论中的“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等理论;推动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民主的实践过程存在弊端。(或答人民只是定期参加投票来确定决策者,并未参与具体的决策过程)(9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一信息“它可以使人们依靠自己保护自己的权利,提高个人的尊严、独立性、自觉意识与公共精神”“代议制民主只应该体现于选民对其代表的选举和代表对政府的监督上面”“政府的实际运作则应该交给那些专门知识的政治精英进行”,再概括回答。
(2)注意材料一信息“原则上是全体人民的代表,他们的决策权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但这种理论遇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挑战”,再一分为二地、辩证的进行回答。
点评:在设问中,往往有限制性词语对问题回答作出限制,如:.“依据材料……”、“评价材料的观点”、“比较材料”等。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总是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注意运用史观,坚持论从史出。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问什么答什么,不可啰里啰唆,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语言要规范,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农作物成熟的有(?)
A.谷雨、小满
B.惊蛰、谷雨
C.白露、霜降
D.小满、芒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