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6分)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2: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3: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8年5月29日,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2008年恰逢安理会授权向中东派驻第一个维和行动60周年。中国近年来对维和行动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请回答:
(1)“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何时得到根本改变(1分)?建国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有哪些?(4分) (2)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
(3)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1分)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时期我国外交的主要活动(3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新中国成立后(1分)。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五大国身
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4分)
(2)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资本主义霸权地位面临着
严峻挑战;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中(5分)
(3)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无敌国的全方位外交(1分)。
活动: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
邻友好关系。(3分)
(4)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和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证。(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联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可知是新中国的成立;第二小问联系新中国成
立初期外交关系的史实来归纳即可,可得出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主要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来分析即可,从中国和美国两个方面来分析,如中国综
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资本主义霸权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于侵越战争的泥潭。
(3)第一小问联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可知是实行不结盟、无敌国的全方位外交;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中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8年恰逢安理会授权向中东派驻第一个维和行
动60周年。中国近年来对维和行动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推行“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4)旧中国“跪着”办外交说明了弱国无外交;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源于我国的国家独立和实力的
增强,这说明国家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证。
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
交活动·不结盟、多边外交、区域合作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绝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人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此话不能反映
[? ]
A.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
B.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C.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的认知
D.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冈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3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仅1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材料四?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在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方面思考)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外称呼变化的趋势。(4分) (3)材料二、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认识: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理念: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或礼番外交)。原因:中国地处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对外界了解较少;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为主导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封建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心理。(8分) (2)“天朝”使用次数下降,到光绪年间基本不用;“中国”和“大清国”使用次数迅速增加,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4分) (3)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国家”(或天朝上国、或夷夏观念)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或能平等对外交往)。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10分) (4)共同意识:都意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搞建设不行;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 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国际上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斗争,世界局势紧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国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起形成的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10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国今天的56个民族都是古代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下列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正确的是 A.回纥→回鹘→维吾尔族 B.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女真族 C.羌族→党项→契丹族 D.蒙古→瓦刺→鞑靼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