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新的经济形态”是指明中后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是指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并未提出全新和系统的资本主义社会革新方案,他们依旧是在儒家思想的范畴下提出修补封建社会的弊病,这是由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力量还不够强大难以冲破封建专制统治的牢固社会基础,所以C项说法最符合题意,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明代中国商品经济发达才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不仅提出了社会革新方案而且也对以后的社会启蒙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故本题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万恶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一位儒学大师”、“最早万恶最深”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思想家的影响。根据教材相关知识,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梁启超是近代维新思想家,结合本题梁启超评价的这部书应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AB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排除;C.李贽的《焚书》《藏书》,李贽的思想仅仅停留在反正统,还没有上升到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大胆批判,排除C。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主张“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思想有利于神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故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力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2011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肯尼亚视察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并向该学院赠送孔子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2分)
参考答案:(1)核心:仁(或礼)。(2分)
(2)变化: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2分)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分)
(3)代表人: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3分,任意三个人即可)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3分)
(4)价值: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本题解析:(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孔子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述了治国的方法,核心就是仁。
(2)本题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通过划分段落层次可知,其政治意义是,通过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思想上的意义是,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本题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可知代表人是程颐、程颢、朱熹。分析材料,可知第一层意思,是理学的兴起,第二层是理学的影响,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4)建立在人伦关系基础上的儒家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容易被人们接受,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孔子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推广到世界各地区,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国际新秩序,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现代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