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这反映出?(?)
A.皇权至高无上
B.皇位不可僭越
C.皇帝独尊
D.宗法制无孔不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皇帝制特点辨别。皇帝制的特点:皇权至上、皇帝至尊、皇位世袭。显然题干中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属于皇帝独尊,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60年的调整和创新》
材料三

材料四?内政决定外交。随着国内____▲___,相应地要求外交战略进行调整,……改变长期奉行的“以政治划线”的外交思维,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
——郭伟伟《新中国外交六十年——从创立走向辉煌》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2分)
(2)材料二中“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什么?(2分)材料三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什么“作为”?(2分)
(3)理解材料四,用最切合的一句话填充材料中空格部分。(2分)
(4)材料一、四,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决定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方针:“一边倒”。(1分)?出发点:巩固国防和恢复经济。(2分)
(2)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作为: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2分)
(3)填充:“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4)变化: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意识形态化到求同存异)。(2分)
核心:国家利益。(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经济全球化就已启动。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曾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直到二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才加快发展,最终形成。
请回答:(10分)
1)你认为,二战后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进全球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作用,因此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银行年会和欧盟召开的高峰会议期间,都发生了一部分反全球化的示威者与军警冲突的骚乱。请分析这些人士为什么要反对经济全球化?
参考答案:
1)信息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化的普及,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提供了技术条件;国际格局的演变和美苏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各种跨国公司的建立,关贸协定的签订和WTO的成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2)这些人士中的绝大多数反对的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主宰了全球化,造成了分配严重不均,南北经济差距扩大。(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图片中的服装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可能穿在国人身上的是

A.中山装
B.旗袍
C.长袍
D.列宁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民国成立后出现的服饰是A和C,而长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服饰,到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涌入中国,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方位词相关的概念,如“南北对话”“东方”“西方”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实包含了政治、经济内涵。二战后“西方”的本质内涵是
[? ]
A.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欧美发达国家
C.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D.以美国为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