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60年,“包产到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在我国许多地方自发流行起来。“包产到户”经营方式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责任到户”(即土地以户为单位家庭经营),“定产到亩”(即农户按照经营土地的亩数向集体上交定额的粮食),“超产归己”(即农户生产粮食中超出上交定额的部分归农户家庭所有)。1962年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严厉批判了“包产到户”经营模式,会后这种经营模式即被禁止。上述材料反映20世纪60年代初
A.“包产到户”背离人民公社土地国有原则
B.“包产到户”背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C.人民公社“左”倾错误仍在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遭到扼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1960年我国农业经营状况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包产到户”未改变土地所有制,属于农民自发的尝试,1962年的“严厉批判”表明了官方立场,故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60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
A.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B.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C.体现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干意在突出在本次学部大会上,工农大众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相关的报告和文章中工农劳动模范也参与其中,体现出了科学与广大工农的结合,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年—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
年份
| 宗教
| 世俗消息
| 科技
| 比评与建议
|
1868年
| 48%
| 26%
| 22%
| 4%
|
1869年
| 36%
| 36%
| 9%
| 19%
|
1870年
| 18%
| 68%
| 5%
| 9%
|
1871年
| 16%
| 46%
| 23%
| 15%
|
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 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
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 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数据表格,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表格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从1868年到1871年,刊载宗教的内容逐渐减少,报道世俗信息与自然科学的内容逐渐增加,逐渐成为一份综合性报纸,由此可以得出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理解需求在不断地增多,D符合题意,ABC的表述均不合材料信息,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补碗匠》是外国游历者于1896年在中国拍摄的风俗人物照,这幅照片告诉我们

①外国游历者诋毁中国形象②近代制瓷业生产技术低劣
③当时中国衰败的一个缩影④百姓生活的贫困和简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抓住时间“1896年”可以得知,中国当时是没落的晚清,外国游历者的这张照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的窘迫,和制瓷业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反映的汉代当时的主要政治统治思想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法家的法治思想
C.墨家的“兼爱”思想
D.道家的黄老之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臣,萧何创立了汉初的一整套制度。萧何死后,曹参在朝廷任相国三年,主张“清静无为”的执政理念,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史称“萧规曹随”, “清静无为”的执政理念符合道家的黄老之学,因此选D.
点评:本专题复习时要关注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诸子百家重要派别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