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图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A.是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C.是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
D.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有些史料的价值是在不断转换的,比如,《史记》对于研究西周历史来说,是一个二手史料,但对于研究司马迁的历史观来说就是一手史料了。右图,对于研究“14世纪的中国杭州”而言,是二手史料,但对于研究“14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来说就是一手史料了。本题还可以透过这幅“杭州市景图”的现象看“欧洲人眼中的中国”这一角度来破解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战役中,与其他三项性质不同的一项是(?)
A.萨拉托加战役
B.乌兰布通战役
C.雅克萨战役
D.奥斯特里茨战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C雅克萨战役是清朝康熙年间保卫东北领土主权,反对俄国侵略的关键战役,D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由拿破仑领导的反法同盟的战役,这三次战役均是反侵略的民族战争,而B乌兰布通战役是康熙年间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进行的内部战争,故D项与A B C三项战役性质不同。
点评: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措施的理解,对清代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举措必须牢记,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是准确记忆。
如: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平定三藩之乱?②统一台湾
③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④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86年,邓小平说:“经济犯罪特别严重的,使国家损失几百万、上千万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可以按刑法规定判死刑?一九五二年杀了两个人,一个刘青山,一个张子善,起了很大的作用。”这说明
A.新中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文革”期间法制遭到破坏
C.“执法必严”有利于社会发展
D.全国人大立法成就巨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邓小平从1952年两个案子出发,认为中国必须按照刑法严格判刑,这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来;B项不要符合题意,题目中的时间“1986年”;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两个“八字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是为了正确解决、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团结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继续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基础。 由此排除C项;B是“双百”方针的作用和影响,与“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无关; 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进行的,D的说法与该题无关, 错误。 所以该题答案为 A。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