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C.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客观"二字的含义。相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来讲,孝文帝以外的因素均可视为客观背景。A、B、C都是对改革客观背景的正确表述;只有D属于主观条件,故选D。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政治上,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着管理先进的汉族地区的问题,需要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上需要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同时也要增加政府的收入。因此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 ]
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
B、改变幕政,实现富国强兵
C、全盘西化,建立民主政权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三长制
B.迁都洛阳
C.推行均田制
D.实行租调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均田制。故选C。A项是税收征收的制度;B项和材料无关;D项是赋税制度。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区别,还要注意客观效果与主观目的之间的区别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宋仁宗(1022-106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加增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自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4分)孝文帝、王安石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7分)
(2)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北魏时期 :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的野蛮性、落后性强。北宋时期: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4分)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3分)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变积弱局面。(4分)
(2)原因:北魏:国家强制推行的力度大,顺应历史潮流等。北宋:保守势力强大,神宗死后,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等。(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