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种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强调法治是法家的主张;A.孔子属于儒家; B.墨子属于墨家; C.老子属于道家,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韩非子的思想与影响。思想: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他(顾炎武)读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之后,对其中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对该书也推崇备至。……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反对‘独治’,主张‘众治’。他进而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命题。”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1)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作者什么主张?它对封建社会有何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顾炎武对君主专制的主要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态度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1)治国思想:仁政。(1分)
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1分)
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分)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1分)
影响:它使儒家思想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2分)
(3)态度: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分)
原因: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腐败导致灭亡;《明夷待访录》的影响。(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从百家争鸣到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发展。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儒家代表孟子的“仁政”主张及其标准和实质,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概括;第二问主要考查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影响;第三问主要考查明清之际顾炎武的主张,要求学生能结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背景指出其对君主专制批判的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小球转动大球”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这段佳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日内瓦会议
C.“乒乓外交”
D.万隆会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同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问中国,(参看案例)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双方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因此C是正确答案。
点评: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力量加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增长;美国的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不得不调整他的全球战略,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胡适说:“(张謇)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的判断
A.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C.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D.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这也是张謇“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源所在。可见,胡适关于张謇失败原因的理解是不准确的,而“失败的英雄”的结论是正确的。故选B。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有
A.君主立宪
B.选举和议会立法
C.三权分立
D.民主共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