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四 王安石不应算作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规定或“建言”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3)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最终失败。其失败突出说明?
[? ]
A.变法内容不合时宜 ?
B.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 ?
C.北宋王朝政治腐败 ?
D.王安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是指募役法,“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是指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募役法又称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等也不得不交纳役钱,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增加。A、B、D都是募役法的作用,募役法并没有给予农民人身自由,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一?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摘编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为什么“抑兼并”不行,“不抑兼并”也不行,“抑”与“不抑”交替试之还是不行?因为“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程的公正”,无论专制朝廷的“公权力”还是贵家势要的“私权力”都既不让规则公平更不让起点公平,于是国家的“自由放任”会放出无数土皇帝与土圈子,却放不出一个中产阶级,而国家的经济管制也只会“与民争利”,却管不出个理性调控机制。?——秦晖《跳出(土地兼并的)怪圈的根本在于“过程公正”》
⑴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王安石是如何实践“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的,除“国用足”外,变法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7分)
⑵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还有哪些因素导致其变法失败。(8分)
参考答案:⑴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王安石是如何实践“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的,除“国用足”外,变法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7分)
实践: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4分)
作用: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权、抑制土地兼并、保证农业生产(3分)
⑵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还有哪些因素导致其变法失败。(8分)
根源:缺少过程公正,权力缺少监督制衡。(2分)
其他因素:变法措施不合实际,打击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与民争利”强行借贷引起了民间的不满;宋神宗去世,反对派上台,变法受到排挤(6分)
本题解析:⑴分析此问题,实际是要求回答王安石改革的经济措施,可联系教材所学回答,如: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增加国家收入是直接效果,更深层的作用在于抑制土地兼并等。⑵解读材料二,认为“权力捉弄财产”的封建经济不可能讲“过程的公正”,即变法过程不公正,国家权力和贵族权力对变法的干涉太大,也就是说权力缺少监督制衡。第二小问可联系教材,其他因素如:用人不当,与民争利等。
点评:此题以王安石变法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措施、影响、最终失败这一全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日:“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_________、_________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