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些论述最早出自
A.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B.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
C.1979年邓小平与卡特会谈纪要
D.1982年中美发表有关军售台湾问题公报(即“八·一七公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强调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与题目中的“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相符合。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海关银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加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物总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同期,美国的对华贸易额由1913年的0.35亿海关银增至1919年的1.08亿海关银。美国在华商行从136家增至309家,并攫取在华修建1500千米铁路等特权。
——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完成: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材料一、二显示的数据的原因。
(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四,说明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1)一战期间,中国进口下降,出口上升,历年来严重的入超现象有所改变。原因是辛亥革命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的两大思潮,这些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列强对华侵略和控制有所减弱,客观上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2)现象:一战后期,日美两国增强对华经济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又出现了萧条。说明:即使在发展较快的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没有彻底摆脱列强的经济控制,而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萧条,说明了其自身发展的薄弱性,其兴旺的景象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3)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里,我国经济的特点仍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调,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弱小,抵挡不住列强的经济渗透。
本题解析:第(1)(2)问主要是回答一战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的原因;第(3)问通过两时期的对比,从数字看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弱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6分)一个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与行政效能,取决于这个国家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就此方面而言,交通系统乃是统一国家维持其生存的首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交通建设,在道路和河渠方面,以及馆舍邮驿,都很注意。道路之开辟者,有驰道,通西南夷道,通南越道,裹斜道,回中道,子午道,飞狐道,马援所刊道和峤道。尤其秦之驰道,“东穷燕弃,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材料二: ……私行人职事五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爵国公以上,欲投驿止宿者,听之,边远及无村店之处,九品以上勋官,五品以上及爵,遇屯驿止宿,亦听。并不得辄受供给。谓私行人不应入驿而入者,笞四十。辄受供给,准赃虽少,皆杖一百。……邮驿本备军速。
——《唐律疏义》
材料三: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一方面,中国的许多权利横被侵蚀。又一方面,西洋的新文明不断地输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
——《交通史航政编》
材料四: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九十年来的历史实在包括了不少的空白及断烂的以及灰色的篇幅,总老使人感觉着这种新事业,并没有好好的拼命作过。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道路的修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全国性的驿站隶属什么机构?(2分)分析指出材料中所示唐朝驿站的主要特点。(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4分)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障碍。(4分)
参考答案:(1)有利于巩固政权;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兵部;(2分)具有军事和行政上的职能;兼有馆舍功能;专供贵族及官员使用。(6分)
(3)驱动力的变化,由畜力逐渐转化为机械力;交通工具逐渐商业化,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4分)
原因: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与使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分)
(4)政府的腐败无能;技术的落后;人才的缺乏;领域的狭窄,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等。(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材料说明理学
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
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
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
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抑制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判断出理学对中国发明创造以及科学家、学者智力的束缚,这种束缚造成的影响就是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失。导致了封建社会晚期和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时应与时代背景相联系。1959-1961年是我国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因而此时国家采取相关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