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关于苏格拉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智者学派的代表?②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③赞扬过激的民主政治 ④提出道德即知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所以排除不含此项的A、C两项,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一样,都以“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与中外民族矛盾汇流”基于?
A.帝国主义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B.反动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D.帝国主义扶持袁世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反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帝国主义在华的代言人,其利益是一致的,故20世纪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汇流。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8年广东理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于“左”倾错误,当时中共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的限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由此A符合题意,B是法家的思想,不能概括材料大意,C D分别出现在汉代和唐代,与春秋战国这一时间段相违背。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12年6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墨西哥格斯卡沃斯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见下图),双方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在对话中提到:“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符合美国和世界利益,一个繁荣增长的美国也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利益。”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中关联词“如果……就……”表达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