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7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意在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B.为打破个人崇拜、解放思想营造舆论
C.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D.国家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根据时间信息,可以排除D项;当时中国经济处于徘徊前进的时期,A、C错误;此举是为了解放思想,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二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三是改革开放之初。其中第一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于?
[?]
A.自然灾害不断?
B.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恶化
C.农业产量降低?
D.大跃进运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材料二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进一步肯定了以农户或小组为单位的联产计酬责任制。1983年成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落实,并向农村体制改革纵深发展的一年。同年底,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
材料三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作出延长土地承包期的规定。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宣布: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这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材料四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459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53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0年间增长82.8%,平均每年增长6.2%。农民收入人均从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8年的545元,增长3.1倍。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1982年以来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过程、确立依据以及实施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形成过程:1982年肯定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1983年进一步肯定和全面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明确提出土地承包权问题,1985年确定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户家庭经营长期不变。确立依据:认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实施成果:联产承包责任制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说明它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乡村危机,实质上是指农民的生存危机,表现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停滞与农民生活的持久贫困,挣扎于生存边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危机达到一个高潮。原因是多方面的……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益商品化的中国农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从而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1934年美国实施《购银法案》,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从而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更使农村走向破产。另外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及其对工农红军的多次军事围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及对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侵略的步步加深都给中国农村带来严重灾害。总之,这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走上极度衰落与崩溃之境。
——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嬗变》,原载《史学月刊》
(1)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形成的原因。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致力于乡村建设,请指出抗日根据地围绕“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下面是1949年—1992年中国钢粮产量表。
产品
| 单位
| 1949年产量
| 1952年产量
| 1976年产量
| 1992年产量
|
钢
| 万吨
| 15.8
| 135.0
| 2046.0
| 8000.0
|
粮
| 亿吨
| 1.1
| 1.63
| 2.86
| 4.42
|
参照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建国后我国的钢产量增长幅度同粮食增长相比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4)1992年产量比1976年有较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原因: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列强向华倾销商品;白银外流,物价下跌;水旱灾害频繁;内战不断;日本的侵略和掠夺。(6分)
(2)“生产发展”的举措: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答出其中1点给本问满分2分)“管理民主”的举措: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2分)
(3)钢产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粮食的增长幅度。(2分)解放前我国几乎没有重工业,工业起点低,解放后,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政策。(4分)
本题解析:
(1)本问的解答主要依据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把握。如“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等。
(2)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对“经济”和“政治”措施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第1小问是对材料中数据的分析,根据数据进行说明即可;第2小问要结合当时中国现实情况回答。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重工业几乎为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重工业尤为重视。
(4)围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会后采取的措施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