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9山东文综)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多点有效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一是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情况综合比较各项,最可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如唐德刚的成名作《李宗仁回忆录》中,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这本书至今是现代口述史的代表著述。材料反映的口述史研究特点不包括A.已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B.以搜集和使用口述史料作为研究方法C.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D.口述史料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来源
本题解析:口述史是记录历史的古老形式,唐德刚给口述史注入了新的因素,树立了活的范例,说明已从传统口述史学发展为现代口述史学;“李宗仁本人口述占15%,其它的85%是从报纸、图书馆到处搜求资料补充、考证而成”说明以搜集和使用口述史料作为研究方法,也说明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口述史料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来源,从材料中反应不出来;故此题应选D项。点评: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按内容分类: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档案、家谱、日记等。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如遗址、家具、旧照片等。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资料)如神话、民谣、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4分)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3分)材料二:?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2)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2分)(3)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2分)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4)概括材料三的观点。(2分)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2分)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5)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6)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1)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4分)举例:(3分)(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例子即可,要求包括人物、主张及影响三个方面内容。)例: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答出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及影响并符合题意也可得分)(2)负责司法。(2分)(3)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2分)(4)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5)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2分)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6)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本题解析:略
4、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其中“解体”的含义是(?)A.手工工场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B.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C.出现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民用企业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经济”指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包括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经济。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由于外国商品物美价廉,中国家庭手工业开始纷纷破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开始分离且日益商品化,在这个基础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
5、判断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本题解析:该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进行比较的能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主要是学术上的观点自由阐发,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是针对诸侯国君的治国理念,故D项表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