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10分)
世界人口增长表
时期
| 约1万年前
| 17世纪上半期
| 20世纪50年代初
| 20世纪80年代
|
人口数(亿)
| 0.06
| 5
| 25.2
| 50
|
(1)依据上表,简述不同时期世界人口变化情况。(2分)
(2)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3)人口的过快增长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至少写出3点)(3分)
(4)对于当前世界人口过快增长的现状,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分)
参考答案::(1)农业社会以前人口增长缓慢,之后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长。(2分)
(2)生产力发展;农业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科学进步,医疗卫生水平提高。(3分)
(3)资源缺乏、能源短缺、交通阻塞、就业压力、住房紧张、福利不足等。(3分)
(4)合理即可。(2分)
本题解析:(1)仔细分析表格,不难得出结论
(2)人口的增长和社会政治、经济密不可分,试着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原因。
(3)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很多,注意题目要求最少回答三点。
(4)这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紧扣人口这个主题谈谈你的看法就可以了,没有固定的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慢”的理念深入到欧美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慢食”、“慢写”、“慢读书”到“慢旅行”。人们力求在细节上慢慢品味和享受生活。对材料中“慢”文化的理解,恰当的是
A.“慢”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
B.“慢”的观念违背了历史
潮流
C.“慢”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
D.“慢”文化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9分)民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

(1)观察材料一图片,可知清末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习俗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1)变化: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开始变为西装、中山装;传统婚姻习俗开始改变,倡导婚姻自由。(2分)
原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等。(4分)
(2)影响: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分 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可给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理解。
第(1)问,社会生活习俗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主要从衣、食、婚姻习俗等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2)问,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即可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张学良说,我的祖辈清末从山东闯关东到东北,从我父辈以上几代没有一个好好地死在床上,大多是死于非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张学良前辈参加太平军战死沙场
B.清末民初政局动荡,生逢乱世性命难保
C.抗战爆发遭日军屠杀
D.辽沈战役英勇牺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材料中的“清末”“几代”等信息表明事情发生在清末民初,“死于非命”说明当时政局动荡;综合上述信息可选择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一 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
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材料二 在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摘自《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先后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走的道路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参考答案:
(1)设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耕者有其田。
(2)道路;互助合作的道路(或合作化道路)。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3)问题:农民与土地问题(或三农问题)。
本题解析:(1)“设想”依据材料“定地价的法”,“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概括即可。
(2)“道路”依据“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看出是农业合作化。“实质”从“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看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3)“问题”综合(1)(2)问看出是农民与土地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