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统计,从1937年8月到1940年12月底,西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约17万吨,技工1万2千多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迁主要是由于日本侵华
B.西迁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西迁促进了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D.西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大批民族工业被迫迁至西南、西北地区等后方,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ABD理解正确;C理解不正确,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是指民国初年尤其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因此选C.。
点评:解答否定型选择题,审清题型、题意是解答否定型选择题的必要前提,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1)直选法,根据所学知识,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2)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的选项,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3)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是1948年、1962年美国与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的柱状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实力下降
B.“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C.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表格所知,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在1962年超过了美国。但在1948年所占比例和美国差距较大。这些变化体现了西欧的发展。就在这个时期,欧洲开始联合并产生了重大作用。B项和D项时间不符;经济危机不只是针对美国,对西欧也有很大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唐朝诗人胡曾有诗:“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该诗中所说的“胡”主要指:(?)
A.西突厥
B.东突厥
C.匈奴
D.蒙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的“胡”是指少数民族,结合教材知识可知,A B两少数民族主要出现在唐代,曾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D项蒙古曾对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最终灭宋,统一中国,只有C项匈奴在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秦始皇筑造长城,主要是为了防范匈奴的入侵,因此答案为C项。
点评: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说明了

①书院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
②注重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具有伪善性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8分)历史观是历史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几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二:19世纪末,欧洲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养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据《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等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基本思想。简述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2分)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8分)
(3)阅读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相比,“全球史观”有哪些突破?简述“全球史观”产生的社会条件。(8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历史观对历史研究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思想:“通古今之变”的“变通”思想和“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宗旨是其研究历史的基本思想。(2分)
背景:国家统一;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外联系密切。(任意两点4分)
(2)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论,自认为是传播文明。(2分)
背景:工业革命在西欧逐渐完成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西欧殖民扩张“高歌猛进”,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变成最后的征服;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欧洲霸权地位确立;欧洲思想文化发展。(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达,可酌情给分)
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2分)
(3)突破: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世界历史;公正评价各时代和世界一切民族的建树。(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条件: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是全球史观产生的物质基础;世界格局的变化为全球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是全球史观产生的一个最要原因;历史上的整体观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史学家面对全球化的史学反省推动个球史观的形成。(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达,可酌情给分)
(4)影响:影响研究历史的视角和方法;决定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治学思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指导思想和西汉时期的大背景密不可分。西汉时期是国家大一统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司马迁的治学思想。(2)从材料“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养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可以看出作者持有白人种族优越论的观点,自认为是传播新思想。其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可以从西方进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说起。(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作者巴勒克拉夫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世界历史,认为世界历史是各民族创造的历史。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可以从科技革命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