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孔子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来定之。”
——《人权宣言》
材料二: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议员在议会中演说、辩论及议事是自由的。
回答: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孔子思想与《人权宣言》观点的异同。(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人权发展的特点。(6分)
(3)人权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分析英国人权发展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同:二者都主张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异:孔子主德治;《人》主张法治。(4分)
(2)特点: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受到限制,人权不断得到发展;以人身权、财产权为主要内容;由传统的人身权、财产权逐渐发展到有近代意义的人权。(6分)
(3)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时代发展的需要。(5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思想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依据材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政,齐之于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主张德治,而材料“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来定之”则体现的是法治。但二者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人权发展状况的分析归纳能力。回答时,应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答案。如材料“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征税……”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力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受到限制。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析总结经济因素对人权发展的影响能力。材料“1215年,英王约翰同贵族代表签订《大宪章》”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这时维护人权主要是传统的人权和财产权;但到了“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及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人权不断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是在这一时期(1500-1763年)中,欧洲突飞猛进,迅速上升到世界经济首位。总的结果是积极的,因为世界分工导致世界生产率的增长。1763年的世界比1500年的世界富裕。而且,经济增长已继续到现在。但是,从一开始起,西北欧就作为世界创业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损害到了其他地区。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达到空前规模。它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除了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商业活动之外,还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日本,亚洲国家大多数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船坚炮利、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全球的各个角落。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其对亚非拉等国的影响。
材料三?“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著《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四?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1951年1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而然,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3)材料三、四反映的相同观点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四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和世界分工的出现,促进了欧洲生产力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某些国家的建立
(2)社会经济现象: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形成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欧美列强的侵略扩张。
影响:亚非拉等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使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
(3)相同观点:都承认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
(4)错误观点: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美国是向所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二战后,随着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的加剧,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美国开始实施冷战政策。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通过该计划扶持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根本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
本题解析:
回答第(1)问要从经济、思想领域考虑答案。回答第(2)问抓住关键词“资本输出”“殖民统治”“瓜分完毕”,在此信息基础上回答提问。第(3)问注意“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回答第(4)问要注意“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争霸世界的隐蔽手段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哪项不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
A.世界经济力量呈现多极化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自由竞争取代宏观调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自由竞争是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传统的经济思想,经济危机爆发后,出于反危机的需要,资本主义开始利用国家干涉经济的手段,适当的利用宏观调控指导经济发展。所以D不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4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中国惟不讲此学,故外之不能与与国争存,内之不能使吾民得所。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2)简述材料二所反映的梁启超的法治思想。并分析其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参考答案:(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4分)
背景:近代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传入及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统治的危机(6分)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可以得出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根据所学,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可以得出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根据题干“国与国之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之相处而有要约,法政所由立也。”可以得出
法律用于调节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可以得出全面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再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背景。
(3)对比材料三“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与材料四“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可以得出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再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分析时代背景。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全面分析,可以得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点评:何解答材料题?总的而言可从三步入手:一读:读题是解题基础。如何去读却有讲究。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二想:读题环节清楚后,就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大脑中所记忆的相关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这是答题的关键点。三答:“问什么回答什么”,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在回答时,一定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意识的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语言精练、准确表达。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宋代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正统。依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的说法均是片面的。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