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秦始皇时期繁重的徭役不包括
A.修长城
B.建阿房宫
C.伐南越
D.焚书坑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焚书坑儒属于思想专制不属于徭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疏”的正确解释是
A.科举考试中用于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只有C符合“疏”的文体解析,A是“策”,B是“表”,D是“谏”。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丞相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设置和废黜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的需要,秦始皇时代,皇帝制度刚刚设立,统治地位尚未完全稳固因此需要宰相的辅助以巩固政权的稳定,而到了明代皇帝制度已臻于成熟,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的需要,明代废黜了宰相制度,因此宰相的存废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A项符合题意,B D两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C项于此无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宰相制度
点评:宰相制度从秦朝开始设立,此后便走上了日趋弱化的道路。从唐代开始,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继而再加细分,宋代沿袭这一做法,终于使得宰相的职权极大削弱,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冗官现象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了最终的解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
A.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
B.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的根本改变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
D.“依法治国”健全了民主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带是( )
A.财产
B.地域
C.血缘
D.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