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推行的目的是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秩序。材料中的“如不施行先王之法”,这里的“先王之法”即嫡长子继承制。而“则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则表明如果贵族没有等级区分则会造成社会无序,故此题应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清代没有设置宰相,且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承旨遵办,皇权达到顶峰,因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要求,因此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隋唐时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因此ABC项都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宰相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密折制的推行始于( )
A.明太祖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雍正帝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
(2)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1)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
(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了上风。
本题解析:(1)程序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的信息可归纳出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从“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的信息可得出最后由尚书省“奉行”。
(2)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抓住材料一二中政治制度的运行程序,再联系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来分析,可以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和监督的关系,通过这种牵制,来保证君权的独尊,也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和“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的信息可得出)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第二小问结局从材料三中“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的信息可得出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了上风。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把晚清的历史变化理解为“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从而使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的过程”。费正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价值取向是
A.内外因辩证观点
B.西方中心观点
C.文化全球化观点
D.文化多元化观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费正清的观点是在强调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之下的回应是被动而迟缓的,列强侵略所带来的是中国的崩溃和衰落,这是完全站在西方国家立场上的观点,没有看到中国的主动反应和变化,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侵略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文化大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