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这最能说明(?)
A.日本实行征兵制
B.日本实行募兵制
C.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阅读分析材料,抓住关键词“有国则有兵备”和“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联系明治维新的内容可以判断这是日本实行的征兵制。故选A。
点评:明治维新在军事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
2、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3、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
4、现代化军工企业
5、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世纪下半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开展了戊戌变法。改革在两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中、日两国改革的起因。(4分)
材料一?培理(又译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时代。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根据以下材料,概括日本改革措施的特点。(6分)
材料三?日本明治政府部分改革措施:
项目
| 政治方面
| 经济方面
| 教育方面
|
? 改革措施
| ? 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 ?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 1872年,明治政府正式颁布《学制》,规定6岁以上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推行“四民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在这一体制下,日本共设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
|
?
(3)根据以下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当之处。(6分)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五?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4)纵观中日两国的改革,结果大相径庭。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1)外国殖民侵略,造成本国民族危机,促进改革。(2分)
(2)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4分)
(3)变法内容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6分)
(4)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改革措施应注意可行性;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言之成理即可)(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
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
(4)材料三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7分)
参考答案:(1)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2分) 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2分)
(其它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2分)
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2分)
(3)看法:材料三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 (4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柏利(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建交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引自[美国]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欧美诸国,……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寮(liáo)为中心,……推行振兴国有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引自[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明治维新)改革的动力是西化……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则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引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谓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小题1:据材料一,指出1853年在柏利访日后,日本社会出现的明显变化。(2分)
小题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及其学习西方的特点。(9分)
小题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治维新的目标和结果。(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美国打开日本国门,西方列强侵入,幕府统治危机和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2分)
小题2:改革措施: A.政治改革: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形式上的平等。(2分)
B.经济改革:进行地税改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推行振兴国有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3分)
C.实行征兵制,加紧侵略扩张。(1分)
D.文明开化:且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封建文化;培养新式人才。(2分)
特点:反对极端西化和极端自由化。(1分)
小题3:目标:建立一个不是完全模仿西方的强大的日本。(1分)
结果: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分)
本题解析:该题是以明治维新为主题来进行命题的。
小题1: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的能力。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的国门被打开,西方列强侵入,幕府统治危机和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小题2: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筛选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明治维新的措施注意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明开化等方面概括。其学习西方的特点从材料三“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可概括总结出来。
小题3:考查学生筛选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明治维新的目标由材料四“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概括。根据所学知识明治维新的结果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末日本开始崛起为东方强国,其原因有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②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确立工业体系,与欧洲国家接近
③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④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