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汉族人对外来民族的影响颇为深远,影响到他们选择由他们统治的王朝的名称。在拓跋族选择魏作为他的帝国名称时,他们同样也按照其他的野蛮民族建立王国时借用中国帝国的名称来给自己的王朝命名。并且,从魏国建立时,北魏统治者们就开始把汉族的贵族们作为他们的顾问。他们开始种田定居生活, 并且建立中国式的官僚机构来管理他们占有的领土,这仅仅只是他们大规模汉化的前奏。
这些事情是在没有计划下发生的,但是在公元471年,在孝文帝控制王权时,北魏开始有计划地实行汉化政策;在宫廷中使用汉语,拓跋贵族的服饰汉化,采用汉人的风俗习惯,使用汉族人的姓氏。他也鼓励拓跋贵族与汉族人通婚。为增加汉人对拓跋贵族的尊敬,孝文帝颁布政令,允许拓跋族人与汉族贵族为同等地位。孝文帝最大的汉化措施是迁都,他把都城从北部迁到中国的中心城市洛阳。他重建了在公元311年被匈奴族劫掠并抛弃的都城洛阳,在公元493年和494年,他把宫廷迁到洛阳。
——《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1)材料反映了拓跋氏政权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有何规律?(6分)
(2)材料中反映的汉化措施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1)汉化(或向汉族统治模式转化)。(3分)
规律: 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先进文化总是会征服落后文化)(3分)
(2)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历史上对中国的称谓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A.①是第一类、③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B.①是第一类、②③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C.③是第一类、①②是第二类、④是第三类
D.③是第一类、①④是第二类、②是第三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赛里斯”,源于蚕与丝的本意;华夏、神州自古以来就是对中国的称谓;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号。故应选C。
考点:史学常识·中国的称谓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 ②农民负担沉重 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 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北魏改革的原因主要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时期,北方民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
A、生产方式上? B、生活习惯上? C、言行举止上? D饮食穿着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封建化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经济代替游牧经济,换一句话说就是生产方式的改变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面材料:
19 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 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 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请回答:
(1)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根据材料具体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化国家;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进行了工业革命,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事落后,仓促应战。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甲午战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人民进一步向西方学习,掀起爱国救亡运动等等。(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