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所学知识,说出日本为走向近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参考答案: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2分)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2分)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1分)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1分)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分)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2分)
(2)废除旧体制(或“废藩置县”及“四民平等”均可,2分)
发展新经济(或“地地私有”及“殖产兴业”均可,2分)
倡导“文明开化”(或“教育改革”及“学习西方”均可,2分)
建立新军队(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知识和产生不同结果的比较,既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1)中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分析两国对待近代化的态度对学生来讲有点难度。(2)问要主要从向西方学习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来回答。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现能力。
点评:关于中国和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明治维新的不同,高考命题重点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日本明治维新产生的作用有
①推动了日本政治民主化②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强国
③使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④使日本彻底扫除了封建势力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即完成了历史的重大跨越的最根本因素是(?)
A.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
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C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人曾经这样记述日本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与商人的关系:“今世的诸侯,不论大小……都是对富商卑躬屈膝,以期能向他们借钱,并仰赖江呼、京都等地的商人以维持生计。”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本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商业的发展
B.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富商实力和地位有所上升
C.日本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
D.商人成为日本封建幕府统治的阶级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诸侯对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19世纪上半叶日本商人地位的提高,B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体现;C、D项说法不合史实,商人仍属被统治阶级,并非封建统治基础。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
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④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