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材料中“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关键信息,这是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故选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政;法家主张变法革新,都不符合题意。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请回答:
(1)图1是哪一组织的标志?这一组织与经济全球化存在怎样的关系?(4分)
(2)图2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根本消除这种现象?(6分)
参考答案:
(1)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关系: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的成立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原因: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使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毒品泛滥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措施: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趋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如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解析:第(1)问中的“组织”可依据图1中的英文等信息进行判断,“关系”可结合“组织”成立的背景进行归纳;第(2)问应首先明确图片所反映的是“反经济全球化运动”,然后结合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百家争鸣仅仅是现象,藏在其背后的是新形成的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或阶层。”材料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讲学风气盛行,私学兴起
B.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C.社会政治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D.士阶层受各诸侯国重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藏在其背后的是新形成的代表不同利益的阶级或阶层”可以看出,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发生的变化。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经济上私有土地产生;这一切使得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选C。A项是说的百家争鸣的现象;BD项是直接原因。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和经济都是出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新的阶层不断地涌现,反映新的阶层利益的学说不断地出现,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0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面临挑战。其中

[? ]
A.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C.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D.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可知,董仲舒认为“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据此分析各选项,D项正确。A项“民众应绝对服从”说法错误;B项感叹人性本恶内容未体现;C项属于董仲舒的主张,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同时他主张天人感应学说,使儒学增加了新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