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是中央官制丞相在秦朝是三公之一,是百官之长,位高权重, 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B始于西汉汉武帝,是一种选官制度;C是始于西汉代表皇帝监察地方的监察制度;D内阁制度始于明朝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成为定制。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全史·商贾史》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引起的影响,A从经济基础,B从经济政策D人们的思想观念。C项与此无关,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意为“士林中最显贵的出身”),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莫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5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8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1)材料一肯定了科举制对人才选拔的进步意义;(1分)材料二指出了科举制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消极作用。(1分)
(2)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3分)
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2分)
(3)分层赋分。第一层次,6—8分,观点明确,兼述功过,论据充分,表述清晰;第二层次,3—5分,观点明确,从不同角度论述,论据较充分,表述较清晰。第三层次,0—2分,观点不明确或偏颇,论据单一,表述不清楚。
功: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价值取向;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尊显儒学,对维护社会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任选两点论述,4分)
过: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使知识分子成为皇权的奴仆;过于重视儒家经典而忽视科学技术,造成研究科技的人才匮乏;考试内容只局限于四书五经,知识分子脱离社会实际,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任选两点论述,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以及材料二中““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三中“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来概括梁启超的观点。第(3)问属于历史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作答时候要紧紧围绕题干中““千秋功过话科举”的主题从功和过两个视角去分析论证,功从社会公平、社会稳定以及维护统治的角度思考作答;过从科举制形式单一、脱离实际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唐朝中央某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审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门下省的理解。由“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得知这是门下省。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