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
和使用的机器中,有一项发明是所有发明付诸实践的最关键因素,被称为“工业城市之母”.这项发明是(?)
A.珍妮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火车机车
D.轮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双百方针”主要针对
①艺术领域?②政治领域?③经济领域?④学术领域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双百”方针指的是在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学艺术在形式风格上可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因此①④都是正确的。学术问题应当在学术领域争论,不能上升到政治和经济的高度,与政治经济无关。因此②③错误。故选A。 ?
点评:双百方针是学术艺术领域的指导思想,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外,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文艺的春天也需要了解。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对中国近代服饰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服饰改革的潮流首先从政府官员开始兴起
B.清政府始终反对进行服饰改革
C.民国期间新服饰逐渐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D.中国近代服饰完全被西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鸦片战争后,在华洋杂处的通商口岸,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买办、富商等,纷纷仿照洋人穿起了西服,服饰改革的浪潮从民间悄然兴起。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对军服等进行改革。但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据此分析,ABD三项都是错误的。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面是一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的春联:上联:二十四节气,乾坤竟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①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三大原则②建国以后立即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指的是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①②不符合史实;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