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太平天国一些领导人对近代经济制度开始有所认识。以下各项能够反映这一状况的是
[?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免除一切地租、赋税负担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明初松江地区地方志中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靖时松江人徐献忠说:“邑人以布缕为业,农氓之困藉以稍济”;同时松江地区更是出现了“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的普遍现象。以下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
A.棉作的收入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B.农家经营日益商品化?
C.小农经济日益瓦解?
D.农家经营与市场发生密切的联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1872-1890年期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如1887年,每包三百斤的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同量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材料三?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据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材料四?棉花价格提高……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如上海、南汇两县以及浦东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二”。如皋、通州、海门三县,“三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不仅原来的产棉区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了,就是许多原来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
——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说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棉制品及棉花进出口的变化情况。
?
(2)综合材料二、三、四,分别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
参考答案:(1)棉纱进口大幅度增加;棉布进口增幅不大,趋于平稳。棉花出口大幅度增加。
(2)西方国家的先进纺纱技术,使其棉纱价格低廉,并得以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倾销,使棉纱的进口量急剧增加。廉价的棉纱使中国的手工织布得以生存,抵制了棉布的进口。世界棉纺织业的发展,对棉花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中国棉花的出口。
(3)加速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使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以下是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统计,表中数据最能反映出

[? ]
A.英国对华输出的毛织品逐年增加
B.中国茶叶质高价廉具备较强竞争力
C.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D.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未能实现其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的愿望,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B.中国人民抵制洋货
C.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的矛盾尖锐?
D.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尚未打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 -page-]
1、判断题 观察两组数据。第一组: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几年,据估计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增加了4倍多。第二组:1855年以前时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英镑左右徘徊,l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中国开口通商后,英国对华贸易额逐年保持较快增长
B、中国开口通商后,外国的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大
C、因为以前的贸易额很小,英国输华商品在鸦片战争后头几年成倍增长
D、两组数据所能得出的结论是相互矛盾,可能其中一组数据有错误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茶叶种植历史最为悠久、茶园面积从古至今稳居世界第一、中国茶树品种最多……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懂得利用茶叶。到了唐朝,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舍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材料二: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荼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了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荼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戴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关独立战争。
材料三: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情况统计表

材料四:据上海商会记载,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达每担白银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就可获利。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茶叶种植的哪些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反映中国种茶业的发展状况,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中国所产,茶丝为大宗。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以上材料表明?
[? ]
A.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C.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
D.洋布质优价廉
4、判断题 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茶外销行情看涨,武夷山区的农民纷纷开荒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然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最终使武夷地区“市疲山败”。这说明
①中国经济已开始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③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④随着农产品的日益商品化小农经济的风险性更加增大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判断题 下图漫画主要反映了

[? ]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C、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人民革命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