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于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在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某报刊则评论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论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国采取“劳工参战”方式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华工兵团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
(1)理由: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有巨大优势。(4分)原因: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英法在战争中人员死伤惨重,兵力、劳力短缺。(4分)
(2)作用: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赢得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7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处境,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中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中“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回答。第二问, ‘劳工参战’的新方法”回答。第三问,根据材料中“日结合材料中“本……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回答;第(2)根据材料中“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检阅军事演习。而这次演习又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这引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当1914年6月28日,检阅结束后,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的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应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战中发生在1916年的战役有
①凡尔登战役?②马恩河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日德兰海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抱有很大希望,这主要说明了( )
A.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B.帝国主义列强已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中国人对帝国主义还抱有一定的幻想
D.巴黎和会是一次公正平等的和平会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人对巴黎和会抱有希望,并不能说明中国是战胜国;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放松侵略,反而卷土重来,加紧侵略;巴黎和会也不是一次公正和平等的会议,它是对战败国的分赃和对弱小国家的重新瓜分,属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A.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B.波兰的灭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帮助波兰维持独立会大量消耗英国实力
D.波兰保持独立会影响欧洲大陆均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这是二战前英国政治家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代表了英国政府对德国进攻波兰的态度,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转移,他站在了英国的国家利益角度,来论述波兰灭亡对英国的利害关系,此题要求选择英国为什么要坐视波兰灭亡,二战前,德国已经成为极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为了推动其进攻苏联,维护英国安全,英国把波兰作为了殉难者,B、C、D叙述都曲解了本题题干英国政府的真正意图,此题答案为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充分理解题干含义并和教材内容有机联系,学会把问题放在大背景下考虑。
本题难度:简单